20年前,上海长宁区做出数字化决定,而今这项排名领跑全市
2021-06-08 00:00:00来源: 上观新闻 作者:舒抒
收藏(0) 赞(0)

  6月7日,长宁区举行今年首场城市数字化转型专家座谈会。会上发布了首批长宁区城市数字化转型顾问名单,聘任期三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志强、王坚担任首席顾问,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阿里云、拼多多、商汤科技、上海仪电等企业和机构负责人均位列首批顾问名单。

  记者在会上了解到,目前《长宁区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行动方案(2021-2023年)》已进入征求意见阶段,力争用三年时间,将长宁区打造成为数字化转型的标杆区、示范引领区和最佳体验区,提高经济数字化的贡献度、生活数字化的显示度和治理数字化的感受度。

  接过聘书后,吴志强作为首个发言嘉宾,开门见山地指出了上海各区开展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核心要义:找到自己的“绝活”,不要只做千篇一律的转型。


  “数字长宁”一以贯之


  早在2000年“十五”期间,长宁区就在上海率先确立了“数字长宁”的发展战略,并一以贯之直到今日。


  事实上,“数字长宁”最早可溯源至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长宁区委原书记李仁杰此前接受记者采访时曾透露,当时长宁区派出一部分机关干部到北京中关村学习交流。此后,其中一批中关村企业想到上海设立分公司,第一个就会想到“上海长宁”。


  于是,1992年,长宁区就计划在芙蓉江路建设一条类似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科技一条街”。不久后,围绕芙蓉江路科技城,一批民营科技企业在长宁区遍地开花,“长宁效应创造长宁效益”成为美谈,为进入新世纪后长宁区确立“数字长宁”的发展战略打下坚实基础。


  谈到长宁区在过去20余年中“从无到有”创造科技产业的殷实“家底”,并成为上海科技创新的一支重要力量,吴志强用“出乎意料”形容当时的情景。而20年间对“数字长宁”战略坚定不移的发展目标,在此次座谈会上发布的《长宁区城市数字化转型调研报告》中也有了鲜明的成果展示。


  根据报告,截至目前,长宁区已建成5G基站超过800个,单位面积5G基站密度位于全市前列。此外,全区还汇集了5万多个物联感知终端,已建成区物联网数据接入服务平台,数字设施加速覆盖。更为难得的是,长宁区电子政务云平台中,各部门应用系统的“上云率”已超96%,基本建成了区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


  人文关怀留住人才


  记者在会上了解到,目前长宁全区已拥有亿元以上交易平台19个,电商平台交易总额排名全市第一。拼多多、携程、李佳琦所在的美腕等新老企业构成了梯度式、多层级的产业生态,使得长宁区正逐步建设成为上海数字产业的发展高地、政策制度的创新高地和科技人才的集聚高地。


  “上海的秘诀,就是吸引全国一代代新的创业者近悦远来。”吴志强的这番总结,在长宁区的数字经济发展中亦有显示。他表示,当下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由于生活成本和商务成本等因素,正不可避免地失去一部分青年人才。成都、杭州、深圳,成为了这批人才新的落脚点。


  在吴志强看来,长宁区因紧邻长三角的区位优势,绿色宜居的城区环境,以及相对上海其他中心城区较为适宜的生活成本,或能成为“上海的成都或杭州”。在他此前对世界近40个顶级软件园的研究中可以发现,绿色的环境、不过于奢华的创新创业环境以及丰富多彩的都市生活,是吸引青年创新创业集群的三大重要因素。


  与此同时,在对长宁区北新泾街道进行长达一年半的跟踪研究后,吴志强在这个上海唯一的“AI+社区”,也是首批“上海市智慧社区建设示范点”中,发现了一个颇为重要的现象。


  “这里的本地老年居民大约只有1/3,剩下的大多为青年人,尤其以外地来沪工作的青年为主,还有许多智能化的产业和应用落地。”吴志强表示,这一人员和产业构成,显示出上海下一步城市数字化转型面临的一大特色:满足颇为迥异的用户需求。“社区里的空巢本地老人很孤单,外省市来沪的‘新上海青年’需要人文关怀,能否通过数字化转型,将这两部分人的生活连接起来,这是我们能探索的。”


  眼下,长宁区已建设全市首个教育数字化转型实验区,并获评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优秀地区、全国智慧健康养老应用示范基地。“十四五”期间,长宁区将借助“15分钟社区生活圈”推广,树立“数字家园”新标杆,围绕“五个人人”的12大类数字家园生活场景,深化社区安全、宜居、康养、社交、教育等新需求。


  “通过这一轮城市数字化转型,让各地人才在上海迅速找到家的感觉,这才是城区生产生活活力、人才智慧集聚的长久保障。”吴志强说。


  隐私保护迫在眉睫


  此次调研报告还反映出了城市数字化转型中,市场主体与居民个人都共同关注的话题:大数据与隐私安全保护。


  记者了解到,居民认为目前城市数字化面临的较突出问题主要集中在隐私安全和网络安全、信息化入口多而杂导致应用难找,还有针对小区物业服务、停车管理、噪音扰民的数字化解决方案供给不足等问题。老年人和残障人士的“数字鸿沟”也日渐凸显。有部分居民和专业人士在调研中建议,可否在法律层面进一步严厉打击非法窃取、收集、买卖、转移等侵权行为。


  老年群体的诉求对下一步工作也有明确指向。目前,老年人使用数字化产品和服务仍存在困难,打车软件、票务预定、停车收费、预约挂号等都有一定的壁垒和障碍。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期间,“健康码”一码通行、简化注册、优化代办代查等适老化信息技术服务的便利度尚有不足,智能化的适老终端有待推广普及。报告建议政府应引导企业,加强设计开发智能辅具、智能家居和健康监测、养老照护等智能终端,完善老年人的居家养老需求。


  企业对城市数字化转型的需求,除了政策和资金支持,开源与合作同样重要。根据报告,企业的首要需求就是搭建产学研和融资服务平台,以及建立数据服务平台。而这都需要政府牵头,建立数据资源共享平台,引导市场主体、相关部门适度地开放公共数据,赋能传统产业和科技创新企业。此外,人工智能赋能平台、场景服务平台也是企业期盼获得的主要服务。


  记者了解到,下一步,长宁区将重点打造中山公园数字金融城,依托新微智谷、华为-联通人工智能创新示范中心、贸易金融区块链平台等重点项目,形成“数字金融”新示范。同时,拓展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加快推进数字人民币在电商平台、在线游戏、移动支付等三大线上场景和商场消费、交通出行、餐饮消费、首店专场、民生消费等五类线下场景的应用,培育“数字商圈”新业态。

本站原创文章可转载,但需注明来源于本站,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本站转载文章仅代表原作者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有任何联动责任,本站概不负责。

客户服务热线:021-61090198转8044或400-775-9967 邮箱:editor@shanghaiyanglao.com

本站版权所有:上海新蒙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shanghaiyanglao.com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7055077号-2

工信部网站链接:http://www.miitbeian.gov.cn/state/outPortal/loginPortal.action

手机上海养老网

扫一扫

我要留言